僜人,生活在西藏边境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,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进行民族识别工作时,因种种原因没有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,但其生产、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与藏族、门巴族、珞巴族确有不同,因而长期称之为僜人。
僜人,与其他中华民族一样有着自己传承的美丽动人故事,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僜人文化。
僜人的种群和姓氏
僜人从种群方面可分为达让、格曼两大部落,即两大姓氏,主要聚居在我国察隅县下察隅地区杜来河和察隅河一带。达让人主要活动在杜来河的两岸,格曼人主要分布在察隅河的两岸。
现在僜人共有5万多人,多数聚居在中印两国争议的地带,察隅县上下察隅境内约有1500多人。1952年以前,西藏的噶厦政府在下察隅地区专设有“久本”这样一种官职,主要负责管理松古、沙玛以下地方藏族和僜人的事务。下察隅竹尼村有个叫做次旦的人,1950年以前曾任过久本这一职务,他于 1952年6月病逝。据上下察隅的一些老人讲,过去每年的冬季,僜人都要带着药材、兽皮、绸布及刀斧等东西向久本纳贡,表示服从西藏地方政府的管理。
僜人在两大部落内部根据各自所居住的地域不同,又分出许多大的姓氏。有些大的姓氏里又分若干个小的姓氏。达让内又分达崩纽、阿宗纽、德嘎(里面还分德嘎·林高、德嘎·嘎绕哈衮、德嘎·格拉)、阿鹏、玛牛、阿歪冷、玛尹、帕衮(里面又分帕衮·哈贡、帕衮·达冉巴、帕衮·格冷崩、帕衮·空贡)等。格曼内分都西(内部又分都西·阿贡、都西·布林、都西·郭冬)、布雷、阿东、德美、克洞等。据调查,僜人的各种姓氏有50多种,他们根据姓氏结为亲戚或者叫小部落,不同的姓氏形成不同的亲缘关系,他们的亲缘关系是依据父系关系而定。僜人以自己的姓氏结为亲戚,他们同姓内部不允许通婚。僜人在各自的姓氏内部有一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者,他们尊称为“爸魅”,“爸魅”实际上就是他们同姓中的族长,可以处理姓氏内部的大小事务,同一姓的人对自己的“爸魅”一般都百依百顺。僜人虽然分为两大部落,各部落内部又分数十个不同的姓氏或者小部落,但其生产方式、生活习惯、宗教信仰等大的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。
印度称僜人为“巴哈若米西米”,意思是说住在山上的野人。据学者考证,格曼人是从缅甸族中分化而来,在漫长的演化中与达让逐渐融为一体,主要是生活区域相邻,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接近,成为僜人的组成部分。达让和格曼语言不相同,这两大部落各自有自己完全不同的语言,但是达让话是两个部族通用的语言。僜人没有文字,有些重大的事情主要靠结绳记事或者刻木记事等,很多具体事情还要靠个人的记性。
关于僜人的好记性,还有一个传说。僜人说,在很久以前,藏族、珞巴族和僜人都是一个妈妈的孩子。那时候僜人的子孙跟藏人子孙一起学习,但是僜人的子孙怎么也学不会,久而久之僜人的子孙们灰心了,他们一气之下把书吃进肚子里头,所以他们的记性特别好,不管什么事情,时间多么长,他们都能记得清清楚楚,绝不会有差错。